2025-08-25 47 来源:电子工程专辑
随着境外窃密手段日益隐蔽化、智能化,我国需进一步提升海洋监测技术能力,同时依托民众力量构建全民防线。8月22日,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称,中国沿海渔民近期多次发现被境外投放的新型水下窃密装置,这些被称作“间谍鱼”的设备通过伪装成科研设备或海洋垃圾,部分甚至带有中文假标识来误导渔民。
这一事件引发国家安全机关及专家的高度关注,强调海洋数据安全对国家军事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。国家安全部呼吁,任何发现可疑设备的行为都可能成为遏制间谍活动的关键环节,公众的警觉性和配合度将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屏障的稳固性。
据央视新闻、《砺剑》栏目及国家安全部披露的典型案例,江苏连云港等地渔民在捕鱼作业中,多次捞获外形异常的水下装置。
例如,江苏渔民张小子在起网时发现一个球形物体,表面印有外国文字;渔民程利松则捞到一个圆柱体设备,连接长线电缆,疑似用于数据传输。此类装置被专家确认为“航空声呐浮标”,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惯用的窃密工具。
此外,2025年新出现的太阳能驱动无人潜航器“波浪滑翔机”,进行隐蔽数据采集传输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3倍。
航空声呐浮标体积小、重量轻,通过反潜飞机投放至海中后,气囊充气漂浮于水面,内置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潜艇活动信息,并通过无线电将数据传送给反潜飞机,用于精准打击目标。而波浪滑翔机则依靠海浪动力前行,配备定位装置和通信模块,能长期潜伏于海域,隐蔽搜集水文、温度、盐度等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数据,成为“水下移动间谍”。
部分被捞获的装置表面标注“这是科学研究设备,没有铜或其他贵重金属,请将其放回到海里”等中文标识,试图诱导渔民放归海洋。对此,某研究机构研究员陈清浪指出,此类伪装手段意在掩盖其真实用途,渔民切勿轻信,应立即上交国家安全机关。
2025年4月,国家安全部公布一起典型案例:渔民老陈在捕鱼时发现一个形状异常的“谍鱼”,联想到国家安全机关此前宣传的“海洋间谍”,果断拨打12339举报热线并返港。与此同时,境外机构因设备位置偏移触发报警,判断其可能被打捞并驶向中国港口,随即指令境内潜伏人员刘某前往打探。然而,刘某早已被国家安全机关监控,最终案件顺藤摸瓜,挖出某国在我国境内经营多年的间谍关系网络。老陈因配合有功,获得表彰奖励。
针对此类事件频发,国家安全机关多次提醒公众:
警惕境外窃密设备:包括航空声呐浮标、无人潜航器、波浪滑翔机等,均可能用于侦察我国军事设施、舰船动向及海洋水文数据。
正确处置方式:若发现可疑装置,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打捞,并稳妥保管,返港后立即通过12339举报热线联系国家安全机关。
切勿相信伪装标识:境外设备常以“科研用途”为幌子,实际功能与军事窃密密切相关,渔民应提高警惕。
军事专家曹卫东表示,海洋水文数据是军事行动的关键支撑,一旦被境外窃取,可能暴露我国沿海防御布局、舰船活动规律等敏感信息,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此外,无人潜航器等新型设备还能为他国潜艇提供导航支持,进一步加剧潜在风险。
国家安全部强调,保护海洋数据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25年以来,我国已通过技术手段和公众举报,成功拦截多起境外窃密活动,并依法处置涉案人员。下一步,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,鼓励渔民等一线群体积极参与反间谍工作。
责编:Luffy